2018年5月7日,艺术家刘依闻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刘依闻先生的学生陈孟昕的文章《平和儒雅的风范 现实关怀的高标--刘依闻先生其人其画》从一位学生的角度记述了当年刘先生为人师表的风范。谨以此文悼念刘先生。
刘依闻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平易近人又不失威仪,儒雅又不失风趣”,这的确是他的传神写照。
我是1985年来湖术学院读研究生的,当时我的导师是邵声朗和张振铎老师,在刘依闻扬老师的名下有四位油画研究生,二年级有幸在刘依闻、邵声朗老师的带领下考察敦煌石窟,嘉峪关,麦积山和永乐宫,当时还凭借刘老师和常书鸿的人际关系,参观了许多不对外的石窟。在刘老师八十寿辰时,我记得还和刘先生的几位研究生一起做了个银盘子,作纪念。刘老师见了后学后辈总是笑容可掬,从不以大家长辈自居。
谦虚、内敛、平和是许多大家的共同品格。画如其人,他的画也如此,由心而发,真真实实,不哗众取宠,在朴实的表达中透露出超凡的才情和。看刘老师的画要慢慢品味,他的画也经得住细看。我们可以触摸到画家的脉动和灵魂,体会到画家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刘先生的作品有如下特点: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新古典写实主义的艺术范畴。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要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准确真实的再现,挖掘、出人类本质意义,其审美价值是超越时间、空间的,站在刘老师的作品前,便有这样的感受。
像他的一些肖像画,就具有一种的美感。据说刘老师为画这张画几次深入到江岸机务段和江岸车辆厂收集素材。真实的再现客观实在,是现实主义的核心,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艺术是艺术家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家通过创作具有审美内涵和情感内容的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理想。刘老师正是这样的艺术家。1938年他画了《日寇》,梦见老虎咬人我们看到他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爱国者,具有民族气节。1950年他画《毛在》等,还创作过、列宁等的肖像。
刘老师是一位遵循时代不脱离社会并具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艺术和艺术手法趋于完美成熟。艺术手法是包含在艺术之中,艺术无外乎指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掌握等内容。艺术家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是艺术的集中体现。刘先生的作品中都充分显示了这种能力。我特别喜爱他的静物画,那种色调、摆放的构图、准确的笔触等等,都显示出一种,透出一种大家的样式和风范。
刘依闻于1919年生于湖北汉阳农村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小学习传统、史学。1935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中,师从著名画家唐一禾。193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油画。1941年毕业留校任教。1946年会武汉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素描和油画课,1949年受聘于湖北教育学院美术科。1952年任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美术科主任、艺术科主任。
1956年任华中师范学院艺术系建成的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绘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依然教授素描和油画课。1958年任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主任和院务委员。1965年出任湖术学院副院长。刘依闻在艺术创作上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代表作品有《街头儿童》《铁工人》《景颇少女》《郭沫若像》《在二七工人俱乐部里》《毛在》《远瞩》等。
著名画家唐一禾先生评价刘依闻时认为:“刘先生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中国油画发展中承上启下的意义。他这一代画家,是中国油画历史上由五六代人所连成的长链上少不了的一环,他们的奋斗过程是油画‘中国化’的过程,并且表现的是一个并不能复制的年代。”
出版有《刘依闻油画集》《刘依闻素描像》;主编专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集》,获全国优秀畅销书。获科研论文有《培美高等美术人才的探索》;《我的美术教育之》选登在文化部主编的《艺术教育》刊物上。1989年受全国文联、美协派赴巴黎艺术城吕霞光画室作画考察。随后到德意等六国访问考察,198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