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课改: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删世界大战内容

※发布时间:2018-5-26 7:40:0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新课程内容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必修课程设置了三个模块,其中第一课程模块中分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与消费”,在第二个主题“生产、劳动与经营”中,对银行储蓄、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等都有所阐述,树立学生择业、创业观,同时还引入了负税人的概念。

  新课程在不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以课外阅读、正文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了很多生物学前沿信息。包括生物工程生态学、细胞工程、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神奇的太空椒、试管婴儿的问世等。为学生们打开一个学习当今最前沿生物科学的窗口。

  新课程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结束了自然本位主义的人文地理研究内容。每章开篇均有一个操作性强,或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或联系当今世界和我国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或反映地理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例如:“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对策”、“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有的课题学生必须完成,有的课题必须分组完成。

  注:新历史教材共有6册选修专题,分别是历史上重大回眸、近代社会的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中近代社会的思想与实践、历史上重大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侧文学生必选。

  本报讯改版后,高中历史将不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书写,过去学生和老师们所熟悉的按朝代等时间顺序编写的历史教材,变成了按、经济、文化等不同专题编写的教材,历史的古今贯通、中外对比更加明显。历史材中,世界大战的内容也被单独从必修课本中提了出来,成为学生自主选修的内容。

  不少专家表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中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内容,材未把其列入必修课本,必然影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关注,使得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不足。一些一线教师也表示,在必修教材中删除世界大战的内容不仅会造成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欠缺,而且也为学生理解战后历史造成很大困难。一些专家甚至表示,如果文科生缺少对世界大战的历史了解,很难符合高校要求。

  针对此,不少学校已经根据本校情况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调整。尽管《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册教材作为自主选修的内容,但一些学校还是将它纳入侧文学生的必选。

  二中历史教师李建红说,学校目前已经将这本教材列入学校的课程,侧文的学生都选,侧理学生也可以自主选修。“就算是高考不考,学生了解这部分历史也常有必要的。”她说。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由9本书组成。其中必修为3册,分别为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和文化发展历程。另外6册为选修专题。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中外分开的断代史,转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历史材完成了从纵向向横向的“变身”。此举也引发了是否会令学生们产生时空感的疑问。而在初中一直学习通史的高一新生,是否有足够扎实的能力分专题学习、领会人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

  再次迈进历史时空,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的文明、物质文明和文明的发展历程。学会在一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中,观察史、经济史、文化史的进程,观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

  高中课改之后,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由中外分开的断代史变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9个模块,类似于中外混编的专题史。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专题史是否会产生时空之感,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大为表示,专题史仍旧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在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上,各个单元之间,仍旧遵循历史的时序性。不同的是,过去是中外分开的断代史,而现在则要求中外关联,同一历史时期,中国的事、外国的事都要讲,只是分成不同单元讲。

  此外,岳麓版历史教材在三本必修册后特别编写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以公元前8000年至进入21世纪的时间为纵轴,以、经济、文化为横轴,中外对比分列,向学生提供一个历史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横向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二中李建红老师最担心的是,初中生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分专题学习。“因为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生的理解水平也有限,很难说他们的通史知识有多扎实。”说,为了弥补这方面问题,老师可能会在讲授材的时候为学生补充大量的背景知识,以作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授课教师李建红(二中历史教师)即将开学,李建红老师已经开始为新学期、材着手准备。她认为,此次高中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时刻“心里有学生”,课堂上继续维持老师的局面势必要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上课就应该讲得越少越好。

  说,新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她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中,而不是把自己作为权威给学生单纯地知识。

  比如讲汉朝的措施,如果就告诉学生汉朝采取了哪些措强中央,学生就只能硬背,但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时要进行中央,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但我们在新课程设计时就可以找到贾谊、晁错当时朝廷的史料,让学生先解读史料,自己体会史料中所描述的诸侯国的已经如何到了中央,之后再通过史料解读当时晁错的主张,进而让学生知道当时加强中央措施的必要性。

  “有一种说法,新课改后,老师上课只讲1/3,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这显然是走入了一个误区,了新课改。”说,新课改后,老师应在学生学习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引导者,而不是填鸭饲养员。但作为引导者,并不表示老师上课就应该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老师转变意识,知道该怎么讲,该讲什么。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北师大历史系教授曹大为: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后面呢?这一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是否把李约瑟难题纳入中学课本,曾经有不同意见。认为这个问题,学术界都争论不清,拿到中学课本里是不是合适。

  我认为,这个鼓励学生探究的问题恰恰体现了高中课改的。学生探讨得是否全面另说,但对于中国历史上这么大的事情,有没有反应,作不作思考,常重要的。如果借口是难题就不思考了,那学历史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中历史教师李建红:新高中历史教材中,类似岳麓版、人民版的教材的编者大多为大学教授,或者是业内的学术专家,因此教材中免不了会出现学术化倾向,一些语言也比较化。有观点认为,学术化倾向在高中教材中不可取,而一些表述的化,则可能影响高中生的理解。比如高一第一课就出现了“内服”、“外服”这些高中生、甚至是都没接触过的新词,或许一下就把学生搞糊涂了。

  我认为,材的编者很多在古代史、世界史等方面都是领军人物,教材中出现专业化、学术化倾向并不奇怪。教学可以因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异。高中生可以适当接受一些相对专业化的概念,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也并非坏事。

  另外,对于一些新词,其实不必有什么恐慌,更多情况下只是教师或学生适应了某种表达方式,而现在表达方式变了,自然也要有个适应过程。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