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在泰国曼谷揭晓,我国共有5个项目获。其中就包括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与旅游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戴湘毅申报的“中国浙江温州矾矿福德湾矿工村”项目。这也是该项设立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矿业遗产项目。
戴湘毅的履历十分丰富。2012年,他毕业于大学城市与学院暨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首都师大资源与旅游学院,从事旅游管理和文化遗产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矿业社区转型过程中的工业遗产和旅游利用问题,案例地就是浙江温州苍南县的矾山镇。”戴湘毅表示。
五年前,为完成博士论文调查,戴湘毅只身来到浙江开展矿业遗产资源研究的相关工作,这一待就是两个月。“每天都要搜集资料、调查询问相关情况,两个月来几乎跑遍了浙江省的每个地市。”戴湘毅回忆起当时,很是感慨。
因为太累了,在坐三轮车去旅馆时,戴湘毅不慎将装有手提电脑及重要资料的双肩包遗忘在车上。为了寻回双肩包,戴湘毅报过警、发过,最终通过多名好心人帮助,经过近一周时间找回。也因此,他与温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戴湘毅以温州市福德湾矾山矾矿为研究案例,相继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迄今,他在《旅游学刊》《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五年间,戴湘毅数十次往返于和温州苍南县,对福德湾的及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献计献策,他了矿山村从一个荒凉的小山村到旅游胜地的改变过程。
在戴湘毅看来,福德湾之所以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除了独特的矿业历史文化价值外,更难得的是在修缮过程中延续了当地传统的生活模式,赋予了部分建筑可持续的新功能。
“在矾矿发展的黄金时期,福德湾老街两侧都开有各式店铺,服务于当地矾矿工人和往来的商旅客人。上世纪90年代矿业经济逐步衰落,大部分年轻人外出谋生,社区慢慢生机。现在,这些老宅的修缮引来了曾经的原住民,而他们的房子也恢复了原有的商居一体功能。”戴湘毅欣慰地说。
在教学上,戴湘毅承担了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旅游学概论》、研究生课程《世界遗产研究》等。2014年,《旅游学概论》课程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微课程及多课件制作大赛“其他多课件组”一等。
戴湘毅说,在上课中,他会结合自己调研的实践经历,将案例融合到教学中。“学生学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实践也很重要。”戴湘毅坦言,“我很支持本科生的科研立项。在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选定选题、申请大学生科研项目,然后去做实地调研、撰写论文报告。”在他的指导下,多个本科生科研团队获得校内外的科研项。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