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招生】大学第三届“毓秀史学大讲堂”

※发布时间:2019-11-12 5:15: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毓秀史学大讲堂”是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一次学术盛会,是学院倾力打造的华北历史学界知名学术品牌。2017、2018年举办第一、两届,赢得良好的学术声誉。本届为第三届,得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鼎力支持,特列为“大学中国史学科与武汉大学中国史学科合办人才培养项目”。

  大学历史学院前身溯源于1945年天津工商学院的史地系,后因院系调整,多次更名。2008年12月,在人文学院历史系基础上,成立历史学院。目前学院学科体系完整,实力雄厚,位于国内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行列。学院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世界史、考古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历史学、世界史两个本科专业。2005年,历史学科被评定为省强势特色学科,获批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2012年进入部实力提升工程建设序列,2016年中国史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学科建设群。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历史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核心290余篇,出版或翻译学术专著30余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励10余项。在历年高校哲学社会学科评价中,大学历史学科居全国前列。

  为了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国家战略,大学历史学院聚拢优质专家资源,在服务校内的“毓秀史学”前沿和“毓秀史学”论文大赛基础上,推出面向史学界的“毓秀史学大讲堂”,聘请国内外历史学科权威专家为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校内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专题培训,筑牢学术交流平台和一流人才培育平台,推动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协同创新发展。本届“毓秀史学大讲堂”拟邀请如下专家到校授课:

  杨共乐,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师范大学历梦见牙齿松动史学院院长,兼任市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世界上古史学会副理事长、首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世界上古史、古代罗马史、中外古代交通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代表专著有《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古代罗马史》等,在《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行龙,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社会史、经济史教学与研究。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项目,出版《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田野与社会》等著作10余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文博系主任,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主要从事北方地区与北方民族考古学研究。主持了庙子沟、居延汉代烽燧、元上都等80多项重要遗址发掘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出版《元上都》等学术著作8部,主编文物考古文集10余部,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百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李红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社副总编、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编,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编委会主任等职。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出版著作有《中国近代史学史论》、《30年思想史》等。

  徐少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集刊主编等职。先后入选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珞珈杰出学者。主要从事青铜器和简帛文献、中国历史地理、楚文化和商周考古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2.正式由论坛学术委员会通过严格评审程序遴选确定后,于2019年6月30日前发电子邮件予以告知。

  3.正式餐费由主办单位承担,住宿费、差旅费自理,由主办方提供住宿地点。正式按时报到、全程听课者,将由大学历史学院颁发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