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兴学强国:中国大学发展的动力

※发布时间:2016-1-20 15:37: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以“兴学强国与西北抗战办学”为主题的第四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举行。论坛由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西北大学、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师范大学等8所与西北联合大学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高校共同发起主办,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在我国建设“双一流”、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背景下,回顾西北联大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研究怎样继承和发扬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的与,探讨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此次论坛上教育专家们的共同话题。

  承担起“兴学强国”新的历史

  作者:校长 李家俊

  西北联合大学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办合体。烽火岁月,西北联大的先贤们高举“兴学强国”的旗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培养国家最为急需的人才,延续和发展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播下了火种。和平年代,西北联大的后人们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高举“兴学强国”的大旗,从“科学建国”到“科教兴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蓝图。

  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兴学强国”依然是中国大学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石。建设世界一流,是中国大学“兴学强国”的新解读、新任务、新征程。

  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出一流人才。怎样培养出有灵魂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北联大依然能够为国家抗战及时输送人才,并培养出师昌绪、吴自良、叶培大、高景德、史绍熙等一大批国之栋梁。今天,我们更加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超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面向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找到思考获得知识的途径,培养他们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流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的灵魂。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西北联大的全体教师、学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出了“艰苦卓绝、奋斗”的进取和“追求真理、向往”的进步。今天,我们要全面审视大学的根本属性和任务,落实好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坚守“以人为本”的制度力量,让大学回归到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属性上来,回归大学的学术性。

  一流的大学应当有符合国情和自身特色的发展之。在国破家亡的民族关头,西北联大以高水平的师资、勤奋刻苦的学生、严谨治学的校风,成为抗日救亡、兴学救国的堡垒。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将大学与社会紧密结合,把知识创造和服务国家有机统一,去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实现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纪念西北联大,光大“兴学强国”,更要承担起“兴学强国”新的历史,产出一流的,聚集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继续加强对西北联大的研究及宣传

  作者:陕西理工学院党委副 刘保民

  经过西北联大相关学校及西北联大研究者的不懈努力,西北联大越来越被人知晓。与前几年相比,西北联大的研究和宣传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与西南联大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建立西北联大联盟是西北联大渊源学校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纽带,设立西北联大研究会对于西北联大的研究、宣传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2010年相比,关于西北联大的研究工作已经了快车道。西北联大研究论文日渐增多,研究水平日益提高,开始出现以西北联大为主题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但总体来看尚缺乏深度和广度,在资料的运用上也略显单一。由于西北联大资料搜集、整理不易,导致许多研究工作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普通师生的应和,研究对象的度受到。另外,由于缺乏某些学院的资料,在整体的研究过程中显示出篇幅相差较大及研究深度不一的问题。与西南联大研究相比,尚没有出现关于西北联大研究的学术专著。西北联大研究资料部分已经公开出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还有部分史料尚未公开出版。

  在西北联大的宣传上,主要是通过新闻、影视作品等方式进行的。目前关于西北联大的宣传主要有电影《古坝灯火》及校庆专题片《大学之道》。

  目前在西北联大历史文化旅游圈的打造上,校地应密切配合,充分论证,选取合适地域,集中打造一批有价值的西北联大旅游景点,既扩大西北联大的知名度,又可以促进西北联大的研究和宣传,切实传承西北联大。

  承续“兴学强国”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张骏

  西北联大师生矢志不渝、兴学强国的伟大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印记,更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宝贵的财富,需要代代传承。当今的高校,应以史为鉴,善于利用历史资源促进自身发展。

  校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西工大校训——公诚勇毅,源自国立西北工学院院训——公诚勤朴。西工大传承了西北联大“扎根西部,放眼世界”的办学,立足学校实际并不断创新。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工业大学形成航空、航天、航海方面的学科特色。多年来,西工大地处中国西部内陆,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把握世界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定位。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西工大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努力进行学科专业统筹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一个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兼顾国防建设主要研究领域和国家优先发展学科领域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学校独有的“三航”特色专业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优势平台。西工大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以质取胜。面向未来,西工大将继续立足航空、航天、航海等特色学科领域,发挥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学科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育卓越科研。

  “兴学强国”贯穿西北联大历史

  作者:高等教育研究所

  “兴学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初创阶段的首要目标和共同期许,也逐渐凝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和文化。20世纪30年代,“兴学强国”更是被时代赋予了“抗日救国”这一主题。这一主题在西北联大、西南联大等内迁高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北联大的组建及办学是适应国民开发西北战略规划需要的举措。“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当时人们眼中,复兴中国只有从西北开始,西北成为中国抗战根据地和复兴的。西北联大的建立是国家开发西北、发展西北高教的切实需求,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在西部的战略布局的实现。这正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自创办起与生俱来的、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特质,也是“兴学强国”的大学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延续与发展。

  “兴学强国”的在西北联大办学实践活动中体现为强烈的抗日救国色彩,联大的各项活动均融会贯穿这一时代主题,直到抗战结束。首先,西北联大各校掌校人始终坚定教育救国之,将其作为师生的基本立场。其次,在西北联大日常学习、科研和生活当中,抗日救国也成为师生的共识,师生以实际行动履行这一共识。抗日救国这一时代主题在西北联大还表现为联大师生的文化自觉。一方面,西北联大作为西北的最高学府,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承担着提高西北文化水平、引领西北学术研究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中,西北联大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在其中融入民族和抗战救国思想。学校的学术研究多侧重西北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体现了联大学人的责任与担当。

  秉承联大传统建设一流农业大学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

  西北联大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均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两校在国难中携手,为我国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正处灾荒战乱年代,有识之士纷纷发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呼吁,提出“兴学兴农”和“在中国旧文化发源地建立中国新文化”的。经过一年多的勘察、选址和筹备,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武功张家岗(今杨凌)举行奠基仪式,宣告成立。西北联大农学院在西安和汉中办学期间,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常有联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曾为其提供过粮种、菜种、昆虫等实习材料及标本。

  1938年,西北联大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学校校址确定为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址,1939年国立西北农学院宣告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0多年,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新时期,国家推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为了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和人才支持,学校提出了“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学校优良传统和办学,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新局面。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历史价值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党委 邹放鸣

  抗战期间,由于日寇的疯狂侵略,当时全国108所高校有17所停止办学、14所仍勉强在敌占区维持,其余70多所先后迁址,踏上了的内迁之。而高校爱国师生则以此向宣示了“不当奴”的决心和。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徙,使得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起来的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得以保存,使得国家经济建设和战后恢复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致中断,使得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并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得以扩散和,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封闭、发展停滞的状态被打破。总而言之,这是在战时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大学文化和现代文明艰苦卓绝的长征。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以及其后分立的五所大学也是如此。在当时极其的条件下,西北联大以及其后分立的五所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建设的杰出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奠基者、开拓者、领军人物,乃至中国工程技术界的翘楚,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

  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昨天。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西北联合大学和其后分立各校的办学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照,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使得今人可以将其用作与现实相对照的一面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前进标。

  西北联大对中国当代大学的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党委 陈克恭

  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在抗日烽火中所出的大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和所取得的璀璨成就,已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两校的校训,一个是“刚毅坚卓”,另一个是“公诚勤朴”,犹如长江和黄河一样着神州大地,一个天行健、自强不息,另一个地势坤、厚德载物,二者互补、相映生辉,共同构建起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将教育融入国家民族命运之中,构建起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新格局。而此时的选择尤为关键,越是关键的时刻,越应该坚守、遵循规律、去繁就简、回归本位。没有西北联大扎根西部的奉献与,没有今天覆盖整个西北的郁郁葱葱的大学之林,没有涵盖文理、、军工、农林、师范、医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西北高等教育布局,怎么能有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大团结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怎么能有今日中国之气象。

  因此,铸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一批攀登科学高峰、引领世界潮流、彰显“天行健”的大学,更需要一批厚植民族文化土壤、提升全民素质、在“一带一”上再谱壮歌的大学。实现“一带一”伟大战略构想,需要我们用厚德载物的情怀面向西部,办好具有西部特色的一流大学。

  西北联大源流的断裂与传承

  作者:厦门大学教授 张亚群

  学科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是学科发展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作为近代法政教育三大学科之一,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北洋大学(前身)在建校之始设立律例学门,堪称中国法科专门教育的创举。1917年,颁令将北洋大科并入大学,割断了北洋大学的法科传统。抗战爆发后,由法政大学、大科、天津法政专门学校等校的法、商等科组成的北平大学院汇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受国家教育政策、各校办学传统及学科渊源等因素影响,与同一时期西南联大相比,西北联大的教育既具共性特征,又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共性特征表现在大学系科建制相同,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公共必修课、基础专业课相同;个性差异则体现在教师来源及留学背景不同,学术取向和选择不同,专业选修课和育人不同。

  纵观中国近代大学学科流变,乃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教育现象在抗战时期最为明显。国立西北联合大商学院的办学活动,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其学科演变及办学得失为当今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