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邵阳一模)《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思想的根源是中国古代()
解析:D“安土重迁”的意思是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题干考查“根源”,一般是经济或生产力因素,直接就可以排除B(因素)、C(思想方面);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的流动。不符合题意。
2.(2013安庆检测)《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解析:C材料的含义是过多的人口导致生产技术的革新不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为目的,而是以增加人力的使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为目的,这样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2013嘉兴测试)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乙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丙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主要衣料”的观点 丁 查阅明清时期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解析:D从表格看出,甲的结论是依据文献资料《战国策》得出的,文献资料具有主观色彩,不如实物史料,排除A;乙的依据是了解制船工艺,制船工艺不能说明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排除B;丙依据的是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不能说明元代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排除C;丁的结论得出是依靠原始的史料,最具有力,故选D。
4.(2014莆田质检)“1734年,只有一艘英国商船到达广州,一艘去厦门,但厦门的比其他港口厉害,该船只得撤回。”这说明()
解析:D1734年,处于清朝中后期,当时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厦门的比其他港口厉害”突出体现了的****,了利用国际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最终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5.(2014厦门检测)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会馆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就在会馆里唱戏酬神。据所学知识推测这位商人所处时代是()
解析:D材料中的“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与长途贩运发展、形成大小各种商帮有关,商帮、会馆都产生于明清时期,因此正确的答案为D。
6.(2013海淀测试)新航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解析:C白银流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明朝中后期,当时中国并未鼓励对外贸易,排除①;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②正确;中国主要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民间消费较少,故③正确;④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故选C。
7.(2013摸底)下图为欧洲人不同时期所认识的世界范围——从1420年的欧亚到1620年的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区域明显扩大。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解析:C1420年由于传统贸易商,欧洲人只知道欧亚,新航开辟后,欧洲人认识世界范围在不断扩大。
8.(2014茂名二模)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容于,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曾说,“要找到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于()
解析:C注意时间是1631年,17世纪荷兰是最大的商业帝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意大利,随着新航开辟慢慢衰落了;西班牙在16世纪也衰落,17世纪的英国实力还不能达到使其“货物无奇不有”。
9.(2013广东联考)有历史学家称它“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这里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解析:D工业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并影响到20世纪的亚、非、拉等地区,实现工业化成为当时不发达世界的主要目标。
10.(2013名校联考)1901年12月10日,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解析:B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而此时无线电、、垄断公司均已出现。
11.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推动交通工具的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解析:A第一次工业后(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排除④。
12.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开始 1871年 巴黎
解析:C题干材料史实主要反映两次工业及其影响。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工人运动客观上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13.(2013山西诊断)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只要符律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解析:C“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说明当时英国采取的是重商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到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的开展,以贸易、竞争、生产为特征的主义兴起,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
14.(2014福州模拟)当资本主义制度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解析:D近代化包括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化,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A项不正确,D项正确;中国近代化的核心是民族、国家富强,B项不正确;中国近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C项不正确。
15.(2013广东百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解析:A在鸦片战争前,广州是清朝对外贸易的中心。据材料信息可知,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数量和吨位都在增长,但上海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广州。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故选A项。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解析:DA、B、C三项都是洋务派创建洋务企业的主观意图,是“有心”;而洋务运动客观上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培养了自己的对立阶级,属于“无心”。
解析:D图片信息中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在增加,虽然外国资本一直占优势,但两者差距在缩小,这说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这一点从图中可看出,故D项错误。
①此现象的出现是受抗日战争的影响②表明西南、西北的工业有了较大发展③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格局④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析:A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42年国统区重工业无论是工厂数、工业资本还是工人数都发展迅速,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出现的,故①④正确;1942年的国统区主要位于西南、西北,②正确;表格仅是国统区重工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③结论。
类别 总量 创办主体及数量 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 167 ()12 (民办)155 (上海)65 (东京)71 84 ()9 (民办)75 (上海)46 (东京)34 A.中国已经实施了完全的新闻制度
解析:C表格材料展示出20世纪初中国的出版发行主要属于民办,而且主要刊行地区是在上海,可知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化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A、B、D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20.(2014资阳月考)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普通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③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④对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习尚奢华,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也反映了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影响;但并未说明普通生活已经较为富裕,劝告国民节俭,但并未进行强力干预。
21.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高将近2倍。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考查新航开辟的影响,从材料时间可以判断为新航开辟后的价格,社会转型方面注意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封建地主的衰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第(2)问考查国民后期经济形势,主要原因要从解放战争、国民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分析,其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生活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1)主要因素:通过开辟新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2分)
影响:导致封建地主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每点2分)
(2)主要原因:******发动内战,导致军费激增;国民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或国民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4分,每点2分)
影响:严重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严重恶化了人民的生活;加速了国民的。(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特点:物价上涨幅度大;物价波动幅度大;物价上涨持续时间长。(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材料一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拉开帷幕:一个“梦幻之岛”上,绵延起伏的山丘屹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潺潺溪流流过绿油油的草地,农舍、牛羊、鸡鹅烘托出浓浓的乡村风情;突然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绿色田野的,大地突然崩裂,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原野上拔地而起,炼钢炉旁钢水流淌,钢花飞溅,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火红色的巨大纺车转动不停……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迎来了工业,淳朴的乡村变成了“世界工厂”,英伦三岛变身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歌中所言的“的磨坊”,林立的囱不仅使伦敦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沉郁的“雾都”,也竖起了“日不落帝国”雄霸全球的经济地位,竖起了它盛气凌人的傲慢和自信。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下展开的。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义侵入后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材料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市化过程,必定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双重的影响,简单化地罗列这种影响并不困难,诸如城市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扩大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失业增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挤、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农村而言,它缓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分解传统的大家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又有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几乎成为城市化国家的普遍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热点问题城市化进程。第(1)问,把握材料一关键信息“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世界工厂”“雾都”“日不落帝国”等即可提炼。第(2)问,比较中英近代城市化进程,把握材料二“在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下展开的”“浓厚的殖民地色彩”等信息,从城市化的原因、条件、过程等角度分析。第(3)问,从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实质、问题的解决等角度分析。
答案:(1)工业打破农耕文明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造成的严重污染,人类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代价。(6分)
(2)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工业产生,推进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快速顺利,分布比较合理。(4分)
中国:外来侵略,开埠通商,城市化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城市化进程缓慢曲折,分布不均衡。(4分)
第二角度:城市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例: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事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推进了文明发展;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对农村经济、自然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角度:认识到科学、合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例:城市化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