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郑大三附院承认“封针疗法”循证医学不高 将开展论证

※发布时间:2020-6-17 0:34: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日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头、脖颈、腰部等注药治疗脑瘫”的“封针疗法”受到质疑。

  10月22日,澎湃新闻探访漩涡中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记者看到,“封针疗法”仍在进行,有家长抱着一两岁的孩子在做治疗。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多名专家表示,封针治疗脑瘫缺少循证医学,该疗法只能让患者遭受痛苦。

  针对质疑,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向澎湃新闻承认,医院开展过临床研究,也做过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不是很高。”

  朱登纳否认该疗法系其老师万国兰首创,称只是有所创新,他表示,“封针疗法”实为注射,而注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

  对于质疑,朱登纳称该疗法“确实有效果”,他表示,目前科室约一半患者会采取封针治疗。但朱登纳未向澎湃新闻提供最新的治疗有效率等数据。

  郑大三附院官网对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教授万国兰的介绍称,1992年,万国兰在国内创制“位点加药物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迎来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批患儿前来就诊,“其中包括美籍华人、华人等患儿,非常有效,有‘神术’之称”。

  10月21日,“丁香医生”旗下号“偶尔治愈”发文,质疑“封针疗法”没有循证医学;治疗中使用的部分药物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重点合理用药目录》,被要求严格控制药品处方量等,将该疗法推上风口浪尖。

  10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在该院看到,十多名家长抱着一两岁的孩子坐在治疗室外等候。经医院同意,澎湃新闻记者进入治疗室。来自河南濮阳11岁儿童小明(化名),正坐在病床上,由三名病友的亲属按着左肩右肩和头部。医生用注射器在小明头顶注射,每注射完一针,就有病友亲属用棉球摁住针口。

  刚注射两三针,小明就疼得开始哭喊落泪,甚至胡乱踢腿。三分钟内扎了十多针,治疗结束。在旁安抚的明明母亲眼角也湿了。

  小明行动正常,但智力发育有问题,连自己的年龄都答不对。小明母亲说,这是第二个疗程,感觉孩子眼睛看起来比治疗前“有神了一些”。

  主治医生介绍,“封针疗法”看上去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拍照的原因。此外,进行“封针疗法”,必须家属同意、签字。“封针疗法”每疗程十次,每星期三次,根据病情,每次少则三五针,多的几十针。

  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表示,“封针疗法”实为注射,而注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

  朱登纳提供的一份“GB/T 21709.6-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6部分 注射)”国标文件显示,注射的定义为:“以医理论为指导,依据作用和药物性能,在内注入药物以预防疾病的方法”。澎湃新闻注意到,该规范详细了注射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涉及药类、剂量;施术方式等。

  前述“偶尔治愈”的文章称,最初,万国兰买来鸡、鸽子进行动物实验,后又在自己身上试验。1992 年10 月,万国兰开始把这种新方法投入临床使用。

  封针疗效如何?万国兰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研究论文显示,郑大三附院儿童康复科从1997年至2002年诊治的381例脑瘫患儿,通过“封针疗法”,总有效率高达97.1%,其中“正常化”190例。该论文对正常化的描述是:运动、姿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

  不过,国内多名儿童康复科专家,以及郑大三附院多名医师都表示,脑瘫无愈,只能表述为好转或改善。对此,朱登纳解释说,该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其中的“正常化”不是指治愈,应该是指“接近正常”。

  在前述“偶尔治愈”的文章中,郑大三附院还被质疑过度治疗,收治不少被诊断为“肌张力高”的孩子。文章还引用儿科专家观点认为,“肌张力增高是个坑”,呼吁家长不要焦虑。

  对此,朱登纳称,脑瘫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方法,最好的就是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早期时,有些症状还没有完全出现,“家长担心孩子以后有问题,就要求干预。”

  朱登纳表示,其在门诊上,也遇到过别的医院认为孩子有问题,他觉得没问题的情况,他都让孩子回家,以后定期复查。

  “每个人的经验可能存在差别,(对肌张力高)判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全国任何医院都会存在。”朱登纳说,本身诊断“肌张力高”这样的一个疾病,就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即有些家长没去治,最后孩子也能发育的比较好。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发起人,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孙成彦,以及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月丹,均不赞成用“封针疗法”治疗脑瘫患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

  王月丹表示,这种疗法只能让患者遭受痛苦。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按照进行注射是否会使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也没有确切的依据。

  除万国兰多年前所发表的论文,朱登纳还介绍,2012年,该院李湘云等医师发表论文,论证头皮点位药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脑组织MBP的表达及GFAP的过度表达,并改善宫内感染早产仔鼠的神经行为。

  朱登纳向澎湃新闻承认,虽然医院做过临床研究、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不是很高,“这个我们也是承认的”。不过,朱登纳表示,“我们认为(该疗法)确实是有效的”。但朱登纳未向澎湃新闻提供最新的治疗有效率等数据。

  朱登纳认为,“每个孩子情况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能用这个方法,不能用那个方法。要做到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做一个特别严谨的临床研究,真的比较难。”

  此前,河南省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封针疗法”在当地早已存在,已注意到相关自文章中的质疑,已要求涉事医院开展调查。

  朱登纳表示,目前医院还在自查。借助这次被质疑的契机,医院将进行论证,“(如果)觉得这个方法弊大于利,我们会去优化、完善,甚至(停掉)。”此外,朱登纳表示,国家卫健委和河南省卫健委已关注此事,也会派人到医院对“封针疗法”进行论证。

  日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头、脖颈、腰部等注药治疗脑瘫”的“封针疗法”受到质疑。

  10月22日,澎湃新闻探访漩涡中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记者看到,“封针疗法”仍在进行,有家长抱着一两岁的孩子在做治疗。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多名专家表示,封针治疗脑瘫缺少循证医学,该疗法只能让患者遭受痛苦。

  针对质疑,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向澎湃新闻承认,医院开展过临床研究,也做过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不是很高。”

  朱登纳否认该疗法系其老师万国兰首创,称只是有所创新,他表示,“封针疗法”实为注射,而注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

  对于质疑,朱登纳称该疗法“确实有效果”,他表示,目前科室约一半患者会采取封针治疗。但朱登纳未向澎湃新闻提供最新的治疗有效率等数据。

  郑大三附院官网对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教授万国兰的介绍称,1992年,万国兰在国内创制“位点加药物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迎来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批患儿前来就诊,“其中包括美籍华人、华人等患儿,非常有效,有‘神术’之称”。

  10月21日,“丁香医生”旗下号“偶尔治愈”发文,质疑“封针疗法”没有循证医学;治疗中使用的部分药物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重点合理用药目录》,被要求严格控制药品处方量等,将该疗法推上风口浪尖。

  10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在该院看到,十多名家长抱着一两岁的孩子坐在治疗室外等候。经医院同意,澎湃新闻记者进入治疗室。来自河南濮阳11岁儿童小明(化名),正坐在病床上,由三名病友的亲属按着左肩右肩和头部。医生用注射器在小明头顶注射,每注射完一针,就有病友亲属用棉球摁住针口。

  刚注射两三针,小明就疼得开始哭喊落泪,甚至胡乱踢腿。三分钟内扎了十多针,治疗结束。在旁安抚的明明母亲眼角也湿了。

  小明行动正常,但智力发育有问题,连自己的年龄都答不对。小明母亲说,这是第二个疗程,感觉孩子眼睛看起来比治疗前“有神了一些”。

  主治医生介绍,“封针疗法”看上去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拍照的原因。此外,进行“封针疗法”,必须家属同意、签字。“封针疗法”每疗程十次,每星期三次,根据病情,每次少则三五针,多的几十针。

  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表示,“封针疗法”实为注射,而注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

  朱登纳提供的一份“GB/T 21709.6-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6部分 注射)”国标文件显示,注射的定义为:“以医理论为指导,依据作用和药物性能,在内注入药物以预防疾病的方法”。澎湃新闻注意到,该规范详细了注射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涉及药类、剂量;施术方式等。

  前述“偶尔治愈”的文章称,最初,万国兰买来鸡、鸽子进行动物实验,后又在自己身上试验。1992 年10 月,万国兰开始把这种新方法投入临床使用。

  封针疗效如何?万国兰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研究论文显示,郑大三附院儿童康复科从1997年至2002年诊治的381例脑瘫患儿,通过“封针疗法”,总有效率高达97.1%,其中“正常化”190例。该论文对正常化的描述是:运动、姿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

  不过,国内多名儿童康复科专家,以及郑大三附院多名医师都表示,脑瘫无愈,只能表述为好转或改善。对此,朱登纳解释说,该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其中的“正常化”不是指治愈,应该是指“接近正常”。

  在前述“偶尔治愈”的文章中,郑大三附院还被质疑过度治疗,收治不少被诊断为“肌张力高”的孩子。文章还引用儿科专家观点认为,“肌张力增高是个坑”,呼吁家长不要焦虑。

  对此,朱登纳称,脑瘫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方法,最好的就是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早期时,有些症状还没有完全出现,“家长担心孩子以后有问题,就要求干预。”

  朱登纳表示,其在门诊上,也遇到过别的医院认为孩子有问题,他觉得没问题的情况,他都让孩子回家,以后定期复查。

  “每个人的经验可能存在差别,(对肌张力高)判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全国任何医院都会存在。”朱登纳说,本身诊断“肌张力高”这样的一个疾病,就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即有些家长没去治,最后孩子也能发育的比较好。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发起人,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孙成彦,以及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月丹,均不赞成用“封针疗法”治疗脑瘫患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

  王月丹表示,这种疗法只能让患者遭受痛苦。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按照进行注射是否会使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也没有确切的依据。

  除万国兰多年前所发表的论文,朱登纳还介绍,2012年,该院李湘云等医师发表论文,论证头皮点位药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脑组织MBP的表达及GFAP的过度表达,并改善宫内感染早产仔鼠的神经行为。

  朱登纳向澎湃新闻承认,虽然医院做过临床研究、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不是很高,“这个我们也是承认的”。不过,朱登纳表示,“我们认为(该疗法)确实是有效的”。但朱登纳未向澎湃新闻提供最新的治疗有效率等数据。

  朱登纳认为,“每个孩子情况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能用这个方法,不能用那个方法。要做到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做一个特别严谨的临床研究,真的比较难。”

  此前,河南省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封针疗法”在当地早已存在,已注意到相关自文章中的质疑,已要求涉事医院开展调查。

  朱登纳表示,目前医院还在自查。借助这次被质疑的契机,医院将进行论证,“(如果)觉得这个方法弊大于利,我们会去优化、完善,甚至(停掉帮你看清已婚男人)。”此外,朱登纳表示,国家卫健委和河南省卫健委已关注此事,也会派人到医院对“封针疗法”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