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新书・ 译后记|医学文献使用者指南:循证临床实践手册

※发布时间:2020-6-17 0:34: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全书分为7个部分:基础知识、治疗、、诊断、预后、综合和从到临床实践。体例严谨,深入浅出,注重临床应用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从具体临床问题出发,作者们全面展示了如何通过性阅读文献来正确解决临床问题。

  与上一版相比,新版增加并强调了“预先评估的”,“将循证医学等级纳入临床决策”及“患者价值观和偏好”等内容,是反映循证医学新的大成之作。

  初秋的,天高云淡。长安街上红旗猎猎,即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我们也来到了收获的季节。经过翻译团队的不懈努力,这部610页,105万字的译著即将付梓。两易寒暑,化作面前厚厚的一摞译稿;想起翻译本书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不禁心潮起伏。

  我们与这本书的要追溯到22年前。1997年9月清受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选派,参加了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INCLEN)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CEU) ——原华西医科大学举办的Phase Ⅱ 临床流行病学硕士培训班。那一届培训班只有七名,来自全国各地,脱产在成都学习一年。担任培训班授课的是华西医科大学INCLEN-CEU(后来成为地区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培训班负责人是CEU主任王家良教授。王家良教授1982年至1983年在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留学,在该校临床流行病学系创始人、内科医生大卫·萨克特(David Sackett)教授指导下攻读临床流行病学硕士学位,最终成为获得麦大该学位的首位学者。在华习期间,清的指导老师是时任华西医院感染科主任的雷秉钧教授。他紧随王家良教授,于1984年在麦大取得临床流行病学硕士学位。培训班的其他老师还包括王觉生、刘正乐等,大多是从麦大或国外其他院校临床流行病学系学成归国的医生。整整一年,七位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包括临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Stata软件作为工具)、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等。教材基本都是影印的英文原版教科书。临床流行病学是培训班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教材是JAMA发表的系列文章——医学文献使用者指南。那一系列的文章,正是本书的雏形和前身。

  时光荏苒,转眼间22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在古朴的华西第八教学楼中,在圆桌讨论的教室里,在几乎都是留学归国的、两倍于学生数量的老师指导下,师生互动的小班授课,潜心钻研英文原著,性阅读各类临床研究文章,紧密结合自己的临床问题提出科研计划,一步一步最终完成几十页的英文研究计划书。除非眷顾,否则这样的学习经历很难再有了。

  1998年8月清回到协和医院。在时任协和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也是协和INCLEN-CEU负责人张振馨教授安排下,清担任了八年制本科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和研究生课程“临床研究方”的授课教师,任务是“卫生经济学评价”。2007年张振馨教授退休,清继任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和CEU的负责人,并于2018年10月接任第八届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近年来,协和CEU不断创新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逐渐形成了一支以高年资医生为主体,包括临床研究方、医学统计、生物信息等专业人才,涵盖几乎所有临床专科的教学队伍。这些CEU的老师们,正是本书翻译团队的力量。

  2015年获选学会候任主委之后,清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有25 年历史的学会应当如何推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在中国更好地发展?带着这一问题,2017年6月清首次造访麦克马斯特大学,参加循证医学实践(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Workshop),并与戈登·盖亚特(Gordon Guyatt)教授、谢锋教授等深入交流。这个已经举办二十余年,采用大课授课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深受来自全世界医生们的欢迎,在国际上声誉远播。目前使用的教材就是本书——第三版《医学文献使用者指南:循证临床实践手册》。沉甸甸的英文原著勾起了她对22 年前在华西研读一篇篇影印的JAMA 系列文章的美好回忆,以及她体会日深的这种学习方式对医教研全方位的促进作用。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中国医生、医学生和卫生政策制定者学习使用,成为清的梦想。

  使这一梦想落地的,是翻译团队的集体力量。首先要感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副编审戴申倩女士。戴女士深知这部经典著作的学术分量,在出版社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她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了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经过艰苦谈判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中文版的版权。不仅如此,她还全程参与了本书的翻译过程,提出了大量的重要并校阅全书,为中译本的问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获得原书主编Guyatt 教授的首肯也十分重要。2017年6月在麦大期间,由本书主译之一,麦大访问学者,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费宇彤牵线,清第一次向Guyatt 教授介绍了协和与北中医团队携手翻译本书的计划。中译本前三分之二由清带领的协和团队承担,后三分之一由费宇彤带领的北中医团队完成。北中医团队还负责全书专有名词表的翻译工作,为统一中译本的科学术语奠定基础。Guyatt 教授最初的反应是谨慎的。因为此前还没有中国哪一家学术机构提出过类似计划,他本人对中方翻译团队也还不够了解。经过一年的沟通和努力,Guyatt 教授的疑虑渐渐消失。2018年6月,清、吴东等7位协和医院的医生由医院资助参加了麦大的。通过这一次的深入交流,Guyatt 教授的态度终于变得积极明朗,他对翻译团队的学术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全力投入这项工作的诚挚态度表示感谢。为了确保中译本的学术品质并彻底打消主编的顾虑,清邀请麦大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系的谢锋教授、张渊博士和张誉清博士担任本书审校。

  事明,Guyatt 教授的顾虑是有道理的,翻译本书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Sackett 教授发表“如何阅读文献”的系列文章,到90年代初,负责麦大内科住院医师项目的Guyatt 教授正式提出“循证医学”一词,从2002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到2015年第三版《医学文献使用者指南:循证临床实践手册》,可以说这部书了三十年界循证医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以麦大团队为核心的循证医学研究的集中。全书包含大量的实际病例、临床研究方、统计学、临床决策等内容,很多章节层层递进,引经据典,反复论证,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原书著者一共118人,不同章节的风格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翻译的最高标准是“信达雅”,要同时实现准确、流畅、考究,这是对翻译团队的严峻。中译稿出自45位之手,质量参差在所难免。2018年11月吴东得到国家“引智工程”的资助,受医院委派到麦大访学、工作一个月,期间得以与三位审校专家充分沟通,确定双方校稿、统稿的工作流程。由吴东对全书初译稿进行校对、修改和润色,然后将前半部分译稿发给张渊博士,后半部分发给张誉清博士,两位完成审校后再给谢锋教授,由谢锋教授对全书进行第二次审校。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一个月的全力投入,也只完成了全书一半,剩余书稿的润色和审校直到今年6月才陆续完成。此时,译稿业已经过了三次校阅。年近八旬的张振馨教授和八旬又五的张孔来教授仔细审阅了协和团队的译稿,刘建平教授则严格把关了北中医的译稿。拿到纸质校样之后,清、吴东和费宇彤等又对校样进行了两次审校。反映原书的学术内容,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的。尽管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文中错误和疏漏恐仍难以完全避免,敬希方家匡谬。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这本书不是一部普通的学术工具书,而是方和指南针,是哺育具有科学素质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养料。中国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从物质匮乏全面小康,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医生如何正确、高效、明智地做出临床决策?怎样生成、和应用真实有效的以提高医疗质量?如何提高卫生政策的科学性和医疗资源分配的合?并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当下建设“健康中国”的宏图伟业有着莫大的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书中译版的问世,能够成为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事业的助推器,并最终中国人民。

  1896年,严复用典雅的桐城派古文翻译了英文名著《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的理论,犹如当头棒喝,振聋发聩,彻底惊醒了旧中国的知识阶层,为终结两千年帝制提供了理论武器。翻译事业对于学术进步和思想演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四运动竖起的科学大旗已飘扬百年,而科学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叠加和推进的漫长过程,后人的所有成就都以前人为基础。我们由衷,中国的广大医学工作者,特别是百万中青年临床医生能够像麦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先贤们一样,心怀,潜心钻研,孜孜不倦,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循证临床实践,从临床问题出发做出高水平的原创研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与中华民族体量相称的贡献。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CLEN) 协和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室(CEU)主任。市临床研究质促中心(协和)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循证医学学组组长、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循践与循证指南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委兼学术秘书,乙型肝炎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防痨学会理事、医师协会感染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2002-2003年英国大学Nuffield临床医学系访问学者(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协和医学》、《中华肝脏病》、《临床肝胆病》、《药物不良反应》、《中国全科医学》、《中华全科医师》、《医学》等编委,Chinese Medicine Journal(English)审稿专家。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译10余部学术专著及教材。《NIH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临床研究基础建设》主译、《医学文献使用者指南:循证临床实践手册》主译,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医学科研方法》主编。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胰腺病学组委员、疑难重症与临床思维协作组委员、营养支持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内镜专委会委员。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麦克马斯特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访问学者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 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 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GRADE中心主任 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ISCMR)中国分会副 Cochrane China Network中医组副组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副组长及青年委员、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及指南指定方法。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教材及专著近二十部,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梦见放鞭炮

  

关键词:循证医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