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

※发布时间:2018-10-14 18:12: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河水上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朱成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教育学院,美国 密歇根州安娜堡 48109 全,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男,密歇根州立大学-西南大学交换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评价与管理研究; 朱成晨(本文通讯作者),女,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育学院研究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交流访问生,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全,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是关注民生的“平民教育”,也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以精确聚焦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及贫困个人。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贫困个人可以获得经济性资本收益、符号性资本收益以及缄默性资本收益,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直接性扶贫、发展性扶贫和补偿性扶贫。当前职业教育在增加贫困个人的经济性资本、符号性资本以及缄默性资本方面成效显著,但囿于职业教育在办学与招生体制、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局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精准聚焦、拔根除贫和长效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困难。因此,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的体制机制,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加职业教育个人收益,助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标题注释:本文系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技术与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YB14064)和西南大学基本科研经费项目、学生创新业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WU1609205)的阶段性。

  消除贫穷是党和国家一直关心的国计民生问题。1984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就要消灭贫穷”的伟大论断[1]。1986年始,国家正式启动了大规模帮贫扶贫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习总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新思想[2],自此,中国扶贫精准扶贫的新时代。2015年,提出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的目标[3]。十九大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4]。“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智办教育”。在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中,教育扶贫是一个重要战略,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的有效方式[5]。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中,职业教育都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战略之一。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6],尤其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7],整体发展水平滞后[8]。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担负并实现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又有哪些问题?基于这样的追问,本研究从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的视角出发,分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实践成效,并通过问题反思提出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化策略。

  职业教育是关注民生的“平民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更具性和社会性,能够精确聚焦底层社会与贫困群体;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同时,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联系相当直接、相当密切,能够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机制一是精准聚焦,精确选定扶贫对象;二是拔根脱贫,有效帮助扶贫对象走出贫困。

  我国扶贫工作经历了“大规模扶贫”(1986-1993年)、“攻坚扶贫”(1994-2000年)和“整村推进扶贫”(2001-2012年)三个阶段,扶贫对象经历了“区—贫困县—贫困村”的变化[9]。2013年起,“精准扶贫”又把扶贫对象精确到户,至此,中国已经建立起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贫瞄准机制[10]。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则可以通过家庭选择与调控精确聚焦到贫困户中贫困个人(主要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和主要劳动力),建立从“县域”到“个人”的扶贫对象瞄准机制(如图1):

  由图1可见,在宏观层面,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县域、村域的扶贫,如此也就有效覆盖到了贫困县、贫困村。在微观层面,通过家庭购买教育机会的自主选择和对培训机会调控而聚焦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体。职业教育是相对廉价的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家长会自主选择职业教育[11]。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多来自贫困地区、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1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部农村地区,且其父母多为农民、工人[13]。同时,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人培训等机会也会有意识流向了贫困家庭及贫困个人。如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聚焦到贫困户与贫困个人。

  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贫困原因分类可分为条件型贫困、素质型贫困、机制型贫困[14],外在表征为经济条件不好、经济能力匮乏。因此,扶贫最直接的办法是财政“输血”,通过增加经济援助改善贫困户或个人的经济条件。但是最根本的办法还是“造血”,通过提升贫困户及其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资本,全面提升个人经济能力,进而改善贫困个体的经济条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技能教育与培训,既能通过增加个人的经济资本收益实施“输血”扶贫,又能增加个人的符号资本性收益和缄默收益实现“造血”扶贫(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