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建校以来,立足桂东南,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在农村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办学70余年,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扎根农村,服务地方,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我校“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去了解这些优秀校友的故事。
林裕坤,女,1981考入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玉林市新桥高中、玉林市福绵高中和玉林市三中任教,讲授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课程。现为玉林市三中副校长,广西特级教师,2016年广西首届中学正高级别教师获得者。
1981年,当林裕坤踏入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几个刚劲有力的烫金大字就深深地吸引着她。1984,林裕坤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已经明确地成为她人生的奋斗目标。三十多年来,林裕坤一直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林裕坤生长在城市,刚毕业时被分配到山区学校担任高中生物教师。面对简陋的教学,她的眼睛模糊了,教室和住房是泥砖和瓦顶做的,教学设备只有粉笔和黑板,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面对这一切,她没有气馁,决心用自己的爱心和让悦诚服的教学技能学生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热爱学习,学好本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于是,林裕坤认真钻研了教纲教材,对学科知识胸有成竹;刻苦教育教学技能,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学情,她创设了“同步兴趣教”,就算基础很差的学生,也能随着她的引导,提高学习技巧,学习信心越来越强,他们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追求。一大批学生从此热爱学习,成绩提高了。
平日里,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林裕坤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还很贫穷落后,大多数学生的家境都不好。有些学生家庭经济一时困难,她主动借钱给他们先交学费、伙食费,渡过,还常常接济几个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实在太差,林裕坤也会耐心,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教过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生物成绩平均分名列玉林市第二名,获得了市教育局的表彰,在玉林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组织下,就在这间山村高中,林裕坤面向全市生物教师举行了公开课。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经她教育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走出大山,成才。
现在,林裕坤在玉林市三中任教,也倾注了同样的教学。面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复杂的知识点细细讲,难度大的知识点分割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热爱生物学习。她的教学成绩也同样突出,其中,她所带的2010届学生,参加市生物中考会考,平均分、优秀率名列当时玉州区二十多所初中第一名。
扎实的基本功、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技能,显著的教学成绩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让林裕坤获得了各级教育部门的表彰:2006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授予广西特级教师称号;2004年被广西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广西优秀生物教师,成为本地学科带头人。在本地区获得了生物教师同行的认可和尊重,被同行们推选为玉林市生物教育学会秘书长,同时还担任玉林市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多次担任广西生物教师讲课比赛评委、玉林市生物教师讲课比赛评委、玉州区生物教师讲课比赛评委。
刚工作的头几年,林裕坤一头扎进教学工作,没想到要让自己继续充电学习,最多查看一些教学设计、解题方法和技巧,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当成自己唯一的努力方向。慢慢地,林裕坤发现自己知识老化,教学落伍,教学之越来越窄。为了改变现状,探寻新的教育方法,让自己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她决定育科研入手。2002年,作为课题执行组长,她带领一批班主任申报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和培养研究”,并获批准立项,这成功鼓舞着林裕坤继续往前。2003年,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林裕坤又带领一批老师申报了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深化研究”,获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科研工作并非易事,为了解决某个理论问题,林裕坤会查阅大量资料。其间,有些老师定位不准,她得耐心解释;个别老师有畏难情绪,她耐心地手把手引导,协助她们撰写论文,申报科研,让成功的喜悦增强她们的信心;有些实验工作需要家长配合的,她和几位班主任会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由于研究深入、方法得当,两个课题都取得了实验研究工作的成功。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林裕坤申报的3项科研都分别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德育科研优秀一等,她本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和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2006年获中央教科所批准结题。学校也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学校。2006年10月28日,林裕坤光荣地出席了在举行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03、2004年连续两年,林裕坤申报的科研被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科研一等和二等,她本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广西区心理工作先进实验教师,直到2005年结题获一等。2014年她被玉林市教育局评为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同年,被玉州区教育局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林裕坤也说自己的教育视野由窄变宽了,课堂教学思由不够清晰到清晰,学科知识点传授方法由单一变成多样化,由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变成重视学生人格和知识全面发展的培养,自己个人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全面的提高。
玉林市是桂东南商贸中心,玉林市三中又处在闹市最中心,学生全部外膳外宿,思想和行为都极易受复杂的影响。因此,德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身为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林裕坤深知任重而道远,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成长,是她的责任。审时度势,结合学情,她决定从大、中、小三个层次着手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是指从战略高度创设 “以人为本,注重养成,认真落实,全面提高”的德育思,引领学校的德育方向;“中”是指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龙首的“一学二抓三落实四评比”的德育途径,由班主任保驾护航,由她和政教处领导的德育办公室作为落实、评比、提高的管理中心;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的管理和引导,达到德育的目的;“小”是指林裕坤自己具体到学生个人,针对个别染上社会上、懒散的学生,班主任为难时,她亲自教,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直到学生行为有所改善为止。
努力总会有收获,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面貌焕然一新,普遍养成了良好的品行。林裕坤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2004年,林裕坤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德育标兵”光荣称号,同年被玉林市委员会和玉林市人民评为优秀德育工作者;2011、2013、2014、2015年,连续多年被玉州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2006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授予首届全国学校心理专项评选活动的“之星”。
一枝独秀不成林,百花齐放才是春。林裕坤深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必须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发展,学校才有长远的发展。为此,她制定了一个帮助年轻教师的计划和目标,让被培养者成为学校的教师,并努力成为玉州区级、玉林市级、广西区级优秀教师乃至全国级优秀教师。
培养方法:首先,把选定的培养对象选入她本人主持的全国级、自治区级和玉林市级科研课题,成为课题组。以科研为平台,大家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他们进行讲课、评课的具体指导;再次,指导他们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有关教学技能竞赛,力争获取好成绩;最后,指导他们撰写论文,申报实验。通过这样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培养,有几位年轻老师提高非常迅速,其中,芳老师成长为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广西特级教师;罗远嫦老师成长为广西优秀班主任;张冬森老师成长为玉林市十佳教师;杨裕珍老师成长为玉州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葛伟能老师成长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老师成长为玉州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
2005年林裕坤被推选为玉州区一线教师中唯一的玉林市第三届代表,2011年被推选为玉林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当选玉林市第三届代表期间,当时玉林市城区教育规划不合理,学位严重不足,造成孩子入学十分困难,老百姓为孩子的读书问题焦虑重重。作为玉州区一线教师的唯一代表,林裕坤想老百姓所想,急家长们所急。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倾听有关部门的意见,收集数据,写成了议案《关于加快玉林城区中小学规划建设的议案》,对此议案广大与会代表反响热烈,产生不少共鸣,纷纷签名支持提交议案,引起玉林市高度重视,掀起了玉林城区“教育大会战”的热潮,终于,孩子就近上学梦想成真。想到自己能为玉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林裕坤也感到十分欣慰。
2016年,广西首次实施中小学教师系列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经过县、市、自治区级层层考核,最后,全广西有35位教师获得通过。玉林市有两位教师获得通过公示,林裕坤是其中之一。
她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母校的栽培,而林裕坤也一直以作为玉师学子为荣,更为母校的迅速发展自豪。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人才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玉林师范学院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摇篮,作为广西高等教育综合四所试点院校之一,同时作为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更需要时代要求、社会要求积极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多年的校友和地方教师,林裕坤就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发展提出以下:
首先,要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是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两支重要力量,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是转型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打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站的住脚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否则会被现在“聪明”的学生发现你的软肋,使得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极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别提树立正确的教风。
再次,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应用技术性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实验操作技能不强现象,所以,林裕坤母校能够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实践活动。
林裕坤也相信在校党委和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母校的转型发展工作一定会顺利进行,母校的转型目标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她也将继续戴德,支持、关心母校的发展。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